1966~1976年中国国民经济概况

来源:网络

状态:连载中

作者:佚名

主角:习近平李成瑞

微信阅读


精彩内容阅读

具体到“文革“时期,他指出:“1966年-1976年,毛泽东的个人分力与中国现代化合力作用方向几乎相反,他的负面作用起主导作用,中国社会出现了10年动乱,经济增长率仅为61%。”但是,两者相比较,他认为,“毛泽东个人对经济增长率影响作用为3%-4%,相当于这一时期(指1957-1976)经济增长率的13-14”。因此,他没有使用“濒临崩溃”的说法,认为:“毛泽东的个人分力并没有改变毛泽东时代出现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历史趋势,只是深刻地影响这一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发展速度。”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92页。

中国境外的说法,也有不同。1992年,美国学者麦克法夸尔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文版翻译出版。该书没有用“经济崩溃”而是用“经济破坏”来评述“文革”时期的经济状况。书中还把“文革”期间与“大跃进”期间的经济做了对比,认为“大跃进”是“一场代价高昂的灾难”,而“文革”虽然在其高峰时期(1967-1969)造成了严重损失,但实质上“只是一次严重的暂时干扰”,大多数国家都曾在某个时期经历过这种干扰。书中专门介绍了“文革”期间农村的小型工业发展,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502页。。

2007年2月,经中共中央审查批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出版。该书在第九章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中指出了中国自“一五”时期到1976年的20多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尽管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然是比较快的。”还指出:“这一时期最大的建设成就,是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5页。书中以1976年为坐标,与1949年进行了比较。从国内生产总值、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铁路交通运输、主要农产品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消费水平、中小学校及在校生总数、医院床位、全国人口死亡率、打破体育世界记录次数等方面说明取得了重大成就。

2007年10月24日,胡锦涛在党的***报告中,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说:“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4日。这个提法和过去相比,是增加了“一度”两个字。报告没有具体指出这个“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是指“大跃进”时期还是指“文革”时期。即使用来指“文革”时期,那么和薄一波著作认为1967、1968年一度“经济濒临崩溃边缘”说法也是一致的。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库> 1966~1976年中国国民经济概况
返回顶部